產學處 林立婷專員/採訪報導
關鍵字:天線設計、無線通訊、最佳化演算法之微波應用
臺北科大電子工程系陳晏笙副教授學歷: 國立臺灣大學電信博士 經歷: 臺大電信所無線通訊實驗室研究助理 臺北科大助理教授 臺北科大副教授 |
榮獲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獎勵,致力研發RFID 無晶片式射頻辨識系統
陳晏笙老師榮獲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獎勵,預計以4年期間(2018-2022年)全力研發RFID 無晶片式射頻辨識系統,整合標籤中的天線與晶片製成一體成型的無晶片式標籤,以平價的建置成本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系統,未來將串聯物聯網並大幅下降新世代技術成本。
陳老師團隊首創「智慧圖書館」,將RFID整合資訊編碼及智慧感測材料,設計可一次讀取數個藏書編碼,同時偵測環境濕度與二氧化碳量(濕度代表書籍保存程度;二氧化碳量代表讀者閱覽空間的空氣品質),透過智慧材料輸出環境參數,延伸技術開發的多樣化。陳老師目標設計至少21位元編碼量,意即高達200萬冊藏書編碼,以無晶片式射頻辨識系統可一對多讀取大量標籤編碼,達百分百準確度。
遠距離、低成本、一對多、普及化
陳老師表示,無晶片式射頻辨識系統將會是一套前瞻性的技術,現階段將不斷驗證及修正,致力設計規格與準則,以朝向實務方向進行,設定遠距離、低成本、普及化運用於市場大眾,例如當民眾前往賣場掃貨採購時,賣場透過這套系統,將能讀取民眾單一推車內全數貨品的編碼,加快人潮結帳速度。陳老師明白目前有關訊號處理、演算法編寫將是研究團隊在研發過程中最需要突破之處,他們期望能持續開發,成為這套新技術的領先者。
培育年輕學子,從研發過程養成實務思維,與產業接軌
陳晏笙老師除了致力研發新技術之外,他對於人才培育與養成也相當重視。他舉例說明,目前國內系統大廠,在製作手機過程中,天線經常是最後一個階段才被考慮的項目。但陳老師認為在RFID無晶片式射頻辨識系統研發過程中,學生需要考量很多層面包括訊號處理、演算法、開發過程需要設計天線、物理觀念的釐清等,其實都是在訓練研究生整體的思維模式,而非僅鑽研末端研究產出。陳老師期望他的研究生能與產業實務接軌,縮短學術與實務差距,對於畢業後投入業界工作亦能無縫接軌。
目前致力愛因斯坦培植計畫,歡迎產學合作價值共創
有關RFID無晶片式射頻辨識系統技術,陳老師不畏困難,正致力突破所遭遇的障礙,期望2020年達成樣品開發與展示,同時陳老師也非常歡迎企業洽談產學合作,與廠商共思新技術開發與合作關係。陳老師近年曾與廠商合作開發手勢雷達辨識系統、與研究機構合作校正演算法,或與科技公司合作4G基地台天線等,都十足發揮陳老師團隊的研發能量。未來,陳老師除了致力愛因斯坦培植計畫,亦將積極進行產學合作,接軌產業實務,靈活運用學術研發能量。
圖一、陳晏笙副教授研究團隊研發RFID 無晶片式射頻辨識系統